不知道这几年大家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在乡村,大街的诊所越来越多了,门诊量不断上涨;而村卫生室却越来越少,甚至门可罗雀。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据国家统计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披露,2018年1-6月,在诊疗人次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8亿人次,同比提高2.1%,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亿人次,同比提高8.9%;乡镇卫生院5.2亿人次,同比提高3.0%;村卫生室诊疗人次9.0亿人次。
我们单独把上半年村卫生室门诊量和诊所的门诊量对比下:诊所诊疗人次3.2亿人次,同比增加5.3%。村卫生室诊疗人次9.0亿人次,同比下降3.2%。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到,诊所的门诊量在剧增,而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却在下滑(且是所有医疗机构中唯一门诊量下滑的机构),这也证明了大家之前的感觉是准确的。
虽然目前村卫生室是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但大部分都自负盈亏,所以大家把村卫生室也叫做村诊所,既然都是诊所,那么村卫生室的诊所怎么和个体诊所在门诊量上升的趋势上有这么大差距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因素:
为什么村卫生室门诊量下滑?诊所门诊量爆棚
第一,村卫生室数量在严重下滑,导致总门诊量数据不理想
与2017年5月底比较,一年内,全国诊所(医务室)增加了11787家,村卫生室却减少了5101家。所以村卫生室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总门诊数据。
第二,村卫生室用药限制,诊所更灵活
那么我们从细节上来看,到底是什么导致村卫生室门诊量和诊所门诊量发的呢?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基药。
自从基药政策实施以来,村卫生室只能用基药。基药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患者用上安全廉价的药品,切断以药养医的链条,但是由于基药实施环节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基药品种不全,基药配送不及时、部分药价高等问题,掣肘了村医用药。
甚至有村医反应,当地连藿香正气水、创可贴都很难保证供应;这样就会出现村民来看病,却无药可用的现象。一次两次村民可以理解,但次数多了,患者就不愿意来了
相反,由于诊所没有基药目录的限制,品类齐全,即使药价微高些,但是能满足患者及时用药的需求,患者也乐于去诊所。
第三,服务重点转向公卫,导致患者流失
还有一个影响村卫生室门诊量的主要因素,就是村医之前是以门诊量为主要经营项目,现在转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服务。
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医改的方向从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为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占用了村医大量时间,包括建档、随访、慢病管理、签约等工作,也包括近期大家正在忙的健康扶贫工作。
虽然国家对基层的定位是诊疗和公卫并齐,但公卫工作的繁琐,任务量大,为了达到各种指标,必须花费大量精力,这导致所有村卫生室都将工作中心转向了公共卫生工作,基本诊疗工作弱化了。
患者到村卫生室就诊,但医生很可能在随访的路上,不在家。这样,在患者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会导致患者对你的依赖降低,患者会流失,门诊量也就出现了下滑。
第四,取消输液限制,村卫生室无特色经验项目
最后一点,就是诊疗特色的问题。之前大部分村卫生室还是以打针输液为主,但随着近年国家对输液的限制,尤其是抗菌药物必须备案才能开展的约束,导致大部分村卫生室都不能输液了。
这对长期以来以输液为主要盈利项目的村卫生室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而近年在诊所经营上,诊所医生更懂得服务思维,以患者需求为主,主要需求专科发展特色门诊,尤其是以中医药诊疗为主的诊所,门诊量都爆棚。
以上这些因素就是诊所发展势头猛烈,村卫生室门诊量萎靡的主要原因。但从实质上来看,我们居民的健康素养还有待提高,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是建立在看好病的基础上的。
所以,当前患者的实质需求就是以“看好病”为主,谁能把患者的病看好了,谁就赢得了市场。
从长远上看,村卫生室是公益单位,还是要以群众健康管理为中心,这也导致了其门诊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上涨,甚至会持续滑坡;而以治病为主的诊所或更有发展优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