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团队历时5年协同创新,整合基因测序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成功构建了早期肝癌的肠道菌群诊断模型,并实现了跨地域的独立验证,说明该诊断模型在中国多地域人群中的普适性。该研究论文近日在期刊《肠道》在线发表。
由于早期肝癌缺乏特异症状和早期诊断标志物,大部分肝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预后很差。该研究从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收集了486份人体粪便样本,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19份样本完成了肠道微生物组的基因测序。研究者探索了75例健康人、40例代偿期肝硬化和75例早期肝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发现与肝硬化患者相比,早期肝癌患者的放线菌门增加,芽殖菌和副拟杆菌等13个菌属富集;与健康个体相比,早期肝癌患者中产丁酸的细菌菌属减少,生成脂多糖的菌属增加。
研究者进一步鉴定了早期肝癌的微生物标志物,建立了含30个菌群标志物的诊断模型,诊断准确性较高。该诊断模型在验证集中的早期肝癌和晚期肝癌中实现了强大的诊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该诊断模型对来自郑州地区80名肝癌患者和新疆地区18名肝癌患者的独立样本集中表现了较强的诊断能力,成功实现了肝癌诊断标志物的跨区域验证。因此,靶向肠道微生态标志物代表了一种潜在的肝癌早期诊断的无创工具。
该研究成果论文是全球第一次临床大样本描述肝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特征,第一次报道了早期肝癌的肠道微生物标志物诊断模型的成功建立和跨区域验证。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阚全程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