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中国大地被一团“乙肝疫苗”阴云所笼罩,几乎所有的中国乙肝疫苗生产厂商都身陷其中,不断恶化的态势也激发了民众对于乙肝疫苗接种安全性的疑虑,“疫苗犹豫”现象愈演愈烈,甚至不少家长开始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

  被妖魔化的“乙肝疫苗”

  可以说,在这一事件发酵的过程中,民众内心疑虑的产生源自对乙肝疫苗接种安全性的担心,而这种担心经过部分媒体的主观猜测后,正在被无限放大。

  通过对中国部分媒体的报道观察发现,“致人死亡的乙肝疫苗”、“问题疫苗”、“夺命苗”等字眼反复出现,不断冲击着民众的脆弱神经,直至民众对于乙肝疫苗接种信心的坍塌。

  事实上,针对这一事件的起因,中国相关部委正在加紧调查,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发现有证据证明婴儿的死亡和乙肝疫苗有关。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媒体却充当了该事件的“审判者”角色,被妖魔化的“乙肝疫苗”正逐渐成为民众内心的一种恐惧。

  民众“乙肝疫苗知识”严重短缺

  中国的“疫苗乱象”除了媒体层面的不科学报道外,中国民众对于“乙肝疫苗知识”的短缺现象在这起事件中也得到凸显。乙肝疫苗事件爆发后,中国民众显得无所适从,这使得“乙肝疫苗致人死亡”的言论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扩大。其实,乙肝疫苗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首先,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这种表面抗原不含病毒遗传物质,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由此可见,乙肝疫苗本身并不能致人死亡,而且即便是失效的乙肝疫苗,在接种人体后,也只不过起不到对人体的免疫效果而已。

  其次,从疫苗的质量标准来看,中国的疫苗质量标准并不低于欧盟等发达国家,甚至在部分指标方面还略有优势。

  “乙肝疫苗致死”的言论在经过部分媒体的炒作后,产生了足够的破坏力。中国的一项民间调查显示,在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问题上,很多家长持“犹豫”的态度,这也间接造成了中国民众群体性“疫苗犹豫”现象的产生。

被妖魔化的“乙肝疫苗” 民众“乙肝疫苗知识”严重短缺

  世卫:中国疫苗总体安全、有效

  乙肝疫苗事件发生后,不少民众对中国疫苗的质量和监管产生怀疑,认为国产疫苗不如进口疫苗。对此,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认为:中国的疫苗管理体系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中国疫苗监管达到国际水准。

  乙型肝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肝脏感染。乙肝病毒可引发慢性肝病及慢性感染,增加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风险。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方式。预防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重要手段,免疫接种是防控乙肝、麻疹等流行病的最有效手段,更是保护儿童健康的最有力武器。而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不能因噎废食,因个别疑似病例丧失对疫苗的信心。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指出,总的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中国的乙肝疫苗免疫规划项目已使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从乙肝免疫规划项目实施前的超过9%,降低到了现在的不到1%。

  若中断“疫苗接种”将后果严重

  民众“疫苗犹豫”的现象,不只发生在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曾因类似情形导致民众抵制百日破疫苗而中断接种,结果于1979年日本爆发百日咳疫情,1.3万人发病,41人因此丧命。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英国,1998年英国某权威媒体报道称“麻腮风三联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轮番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导致英国麻疹易感人群不断累积,最终导致英国麻疹疫情的爆发。而经过科学家们长期研究,最终未发现这款疫苗和自闭症有任何关联。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目前发生在中国的“乙肝疫苗事件”正在走前者的“老路”。不科学、不严谨报道的不断发出,也将进一步加重中国民众对于乙肝疫苗接种的忧虑,直至引起全社会的恐慌。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众最需要的其实是理性声音的传递,而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无冕之王”的媒体,更应该坚守住这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提高自身辨别信息和应对不科学信息干扰的能力,缓解或消除民众对于疫苗安全性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