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显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表面抗原水平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预测指标,通过对HBsAg损失和HBV复发的预测,能够为乙肝患者择机合理停用拉米夫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过去几个月,GSK涉嫌商业贿赂的事件持续发酵。5月14日,CCTV报道了GSK的抗乙型肝炎药物贺普丁。贺普丁就是开篇研究中涉及到的药物拉米夫定在中国上市之后的商品名。GSK于1992年研发并生产该药,最早用于艾滋病的联合疗法。FDA于1998年最先批准该药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上市后短短几年,就为GSK带来了年均10亿美元的收入。尤其在我国,过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和将近4000万的乙肝患者为贺普丁带来了辉煌的销售业绩。

临床研究显示,拉米夫定能够显著改善乙肝患者肝脏的坏死-炎症性病变、减少肝纤维化的进展、并使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血清转换率增加。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广泛被医生和广大的乙型肝炎患者所接受,是临床应用中疗效较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核苷类似物。该似物在结构上模拟核苷酸的结构,但却不具有核苷酸的功能。在DNA的合成过程中,拉米夫定可以在被HBV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正常细胞内代谢成拉米夫定的活性形式­­拉米夫定三磷酸盐,该磷酸盐能够模拟人体的胞嘧啶,随同HBV病毒DNA的复制渗入到DNA分子中,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阻断病毒DNA的合成,从而终止病毒的扩增。同时,拉米夫定选择性强,并不会干扰人体正常细胞中的核酸代谢。上市10多年以来,贺普丁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并可自行缓解。但是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该药物,曾有报道说,若患者服药前乙肝病毒DNA水平大于110,服药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始终未见消失者,则停止使用该药物后,肝炎病情加重,停药1-3个月内90%的患者产生复发,停药6个月内大部分患者出现了肝功能异常。目前,关于服用拉米夫定的停药时间标准尚不统一、明确,多遵医嘱。

血清HBsAg水平:潜在的拉米夫定停药时间判定依据

上述研究选取了总数为188例的先天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83例患者呈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原阳性,剩下的105例患者呈HBeAg 抗原阴性。这些患者均接受了不同时间的拉米夫定治疗,进行该项研究时,患者的停药治疗时间至少是12个月。

研究采用了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HBsAg表面抗原损失以及HBV复发的因素。结果显示,治疗时较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活性、治疗结束时较低的HBsAg表面抗原水平以及较长的治疗持续时间是对治疗后HBsAg损失进行预测的独立指标;而年龄大、男性和治疗结束时较高的HBsAg表面抗原水平是对治疗后HBV复发进行预测的独立指标。在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束时, 最佳临界值为300 IU/mL的HBsAg表面抗原水平可以预测55.6%(5/9)HBeAg抗原阳性患者的HBsAg损失。对于HBeAg抗原阴性的患者,HBsAg表面抗原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0和200IU/mL时,可以预测的79.2%(19/24)的HBsAg表面抗原损失以及93.3%(28/30)的治疗后持续反应。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从治疗结束后开始计算的第6个月,HBsAg表面抗原水平进一步减少(> 0.22 log IU/mL)是一个对治疗结束时HBsAg水平调整后,HBsAg损失的独立预测指标 。